春节过得真快呀,一转眼元宵节到啦!关于元宵的说法和做法,这几天可成了中读编辑部的热门话题。来自南方的同事说:“我们那里一般叫‘汤圆’,好像南北方的口味也不太一样,就像豆浆、豆花之类也有咸口、甜口的偏好;做法也不太一样,有‘北方滚元宵,南方包汤圆’的说法。”你的家乡是什么吃法呢?
元宵,俗有“上灯元宵落灯面”的谣谚。元宵,又叫“圆子”“元子”“浮圆子”“汤圆”“汤团”“粉团”“汤元”等。元宵用糯米粉裹糖馅、肉馅、菜馅或果馅而搓成,也有不用馅子的实心小圆子。小圆子可用蔬菜煮食,亦可用桂花、糖、酒酿等做成酒酿元宵,或用赤豆、糖等煮制赤豆元宵,均为可口的节物。
元宵不仅食法多,各地也出了一些名品,例如,四川的“赖汤元”,宁波的“酒酿圆子”,上海的“四喜汤圆”,广东的“鸡汤元宵”,香港的“糖不甩”,北京的“马家元宵”等。
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元宵的十种烹饪方式跟大家分享:
1.水煮法:有“滚水下,慢火煮”的口诀,沸水中宜加少许食盐。
2.锅蒸法:先将盘底抹一层食油,再把元宵摆上,入锅蒸熟。
3.生炸法:先将花生油烧到七成熟,再将元宵入油炸熟,呈金黄色时捞出。
4.熟炸法:先把元宵煮熟,晾凉,然后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。
5.挂皮法:将生元宵先在鸡蛋清里滚一下,再放到油锅里炸。
6.穿衣法:先将芝麻炒酥研末,放入稠糖糊中,放进用油炸好的元宵,使之滚沾均匀,出锅上盘。
7.烘烤法:将元宵摆于抹有食油的铁盘内,入烤箱内烤至呈金黄色时取出。
8.拔丝法:将花生油浇到五成熟,人元宵,炸到皮呈黄色取出。将香油在微火上烧到四成熟,加人白糖,炒至呈金黄色起泡时,迅速倒入元宵,将锅离火反复颠翻,使糖汁均匀挂在元宵上,盛出。
9.琉璃法:将花生油烧到七成熟,将元宵人锅炸至金黄色取出。将香油在微火上烧到四成熟,人白糖搅炒,见露红色、起细泡时倒人元宵,随即离火翻颠,撒上芝麻、青红丝,倒在抹过油的案板上,稍凉用筷子逐个拨开盛盘。
10.酒醉法:将小元宵煮熟放人碗中,将煮沸的甜酒浇入,加人糖桂花、橘子瓤、菠萝丁等则更佳。
点击收听《味即道:中华饮食与文化十一讲》
元宵作为饮食祥物,不仅在于它多样性食法所烘托的节日气氛,更在于它是吉星的象征。宋周必大《元宵煮浮圆子》诗云:
今夕知何夕,团圆事事同。
汤官循旧味,灶婢诧新功。
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。
岁时编杂咏,附此说家风。
诗中“珠”“星”对应,即将元宵比作星辰。此外李家瑞《北平风俗类征》引《京都风俗志》曰:(正月)初八日祭本命星君,以糯米为面,裹糖果馅,谓之元宵为献,以其形肖星象也。可见,元宵是星辰的象征,意表“吉星高照”。
不过,元宵节可不是只有元宵这一种美食,古时上元节食除了元宵(汤团),还有豆粥、焦 、科斗羹、蚕丝饭等。
豆粥,见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正月十五日,作豆糜,加油膏其上,以祠门户。”
元宵,作为上元节食,或以为始于宋代,如周密《武林旧事》卷二说:“节食所尚,则乳糖圆子……澄沙团子……”这是汤团之类,类似食品似在唐时已经出现,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说,唐宫中曾“造粉团角黍,贮于金盘中。以小角造弓子,纤妙可爱,架箭射盘中粉团,中者得食”。粉团当即汤团,不同的是唐代是在端午食用。周必大有《再赋元宵煮浮圆子》诗曰:“时节三吴重,匀圆万颗同。”汤团成了南北都爱的元宵节食,南称汤团或汤圆,而北方则径称元宵,所以《天咫偶闻》说,正月“十五食汤团,俗名‘元宵’”。
焦 ,见《岁时杂记》:“京师上元节食焦 ,最盛且久。又大者 名‘柏头焦 ’。凡卖 必鸣鼓,谓之‘ 鼓’。”捶鼓卖食,今日已不多见。《膳夫录》也说,汴中节食,“上元油 ”,可知焦 当是油炸的一种面食。
蚕丝饭,为南人节食。《岁时杂记》曰:“京师上元日,有蚕丝饭,捣米为之,朱绿之,玄黄之,南人以为盘餐。”这是一种捣米染色的年糕之类的食品,从南土传入汴京,也成了北人的上元节食。
科斗羹和盐豉汤,亦见《岁时杂记》所述:“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;煮糯为丸,糖为臛,谓之‘圆子’;盐豉捻头,杂肉煮汤,谓之‘盐豉汤’……皆上元节食也。”
馄饨和椒汤,只于部分地区作为元宵节食。河南襄城,上元吃馄饨汤,谓之“团圆茶”。湖南常德地区,上元家家户户以椒为汤,入齑菜馓果诸物,谓之“时汤”。这都是清代时的情形,不知现在是否还保留着这样的饮食传统。
上元果品,在宋代看重黄柑。刘贡父《诗话》说:“上元夜登楼,贵戚宫人以黄柑遗近臣,谓之‘传柑’。”东坡《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》:“归来一盏残灯在,犹有传柑遗细君。”
按现在的说法,上列元宵节食,充其量也只能入小吃点心之列, 照例还须美酒佳肴,才能过得去这个隆重的灯节。广东阳江在清代时, 上元要邀亲朋聚饮,谓之“饮灯酒”。明人李梦阳有一首《汴中元夕》诗说:“细雨春灯夜色新,酒楼花市不胜春。和风欲动千门月,醉杀东西南北人。”可见元宵佳节,并不是只用元宵就能打发得了的。
【写留言赢实体书】
《饮食与中国文化》
王仁湘 /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/ 2022-10
“吃”是中国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,考古学者王仁湘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入到饮食的发展流变之中,将“吃”纳入社会专题史的范畴,以图文并茂的方式,举凡饮食器具、烹饪方式、饮食掌故,详述其流变,一一考订源流,从“饮食”一事再现中国文化的广博与厚重。本书行文流畅,语言通俗幽默,寓学术研讨于吃这一“俗事”上,将食物之美、饮食之雅写得有滋有味,令人垂涎。
【活动说明】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,并务必在app内填写收货地址——【填写路径】三联中读app底栏“我的”-右上角“设置”-“收货地址”-填写后点击“保存”(两周内未填写地址即视为放弃奖品)。
【开奖说明】我们将在所有留言里通过随机数工具抽取3名锦鲤,各赠送图书一本,留言区内置顶的精选留言即为中奖用户,赠书将在地址集齐后两周内寄出(由于疫情管控,部分图书库房暂时封禁,我们会第一时间寄出,请耐心等候),也欢迎中奖的朋友们收到赠书后到评论区晒书留言哦~我们将在每周末开启留言赠书活动,祝你拥有这份幸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