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:疍家人的来源
疍(dan)家人是中国人中,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。他们终生以船为家,栖息海上,广泛分布于从中国福建到广西一带的海岸线和滨海河流区域。民族归属于上为汉族,但和生活在大陆上的汉族,又似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。
疍家人的来源,一直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争议。
但普遍认为他们起源于汉朝时期的闽越人。在汉武帝征服闽越国后,部分生活在海滨地区,不愿意内附汉王朝的越人苗裔,选择了告别陆地,开启了以船为家,渔猎海上,类似游牧一般的生活。
也有研究认为,疍家人和畲族人,同宗共祖。闽越在内附后,逃亡进山林的演化成了畲族,避难于海上的演化成了疍家人。
但事实上,疍家人的出现是早于汉朝时期的,因此疍家人的起源上限绝对不会是闽越人。最早的疍家人,可以追溯到周代时期。临海而居的一些沿海土著族群,为了生存的需要,依托生存环境的状态。从下海捕鱼者,逐步转变成完全寄生在沿海海面上的渔猎群体。最终他们的生存,甚至是生命都和大海融为一体。
闽越人带给疍家人的影响,主要在于在闽越亡国之后,生活在海滨的闽越人,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疍家人的族群规模。
疍家人的发祥地是福建地区,在累世的渔猎之中,他们和居住在大陆的人群一样,也存在迁徙的现象。只不过他们的迁徙,完全依托于中国东南和南方的沿海海面和滨海河流上。
往北抵达了江苏地区的沿海地区,往南扩散到海南岛,广西,直抵越南沿海。
早期初始的疍家人起源于福建地区是没有什么争议的。但需要着重说明的是。疍家人在发展的早中期阶段,都不是以某一个固定族群来繁衍增殖的。除了其早先的发祥群体之外,疍家人也逐步融合了,除福建沿海地区之外其他沿海地区的渔猎族群。也陆续接纳了其他因为各种因素,例如失去陆地上的生存空间,避难逃难,转化为疍家人的成员。
一直到元朝时期,疍家人才完全转型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族群。
因为在元朝时期,元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将其统治区域内,不同的族群进行了分类。尽管元王朝并未以立法的形式,对此进行法理上的明确。但是事实上,不论是在任职,科举,刑律等方面对不同的族群,在待遇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。
疍家人在元王朝时期,沦为了最底层的族群。不允许他们上岸定居,读书识字,和陆地上的人通婚。他们甚至失去了户籍。被视之为贱民,甚至等同于动物。西方人将他们称之为“海上的吉普赛人”。
尽管元朝只存在了90余年。但对疍家人的歧视和排斥,却在明清两朝维持了下去。因此从公元13世纪晚期开始,疍家人只得内部通婚,发展出来了一系列独特的习俗和信仰。也由此形成了固定的族群。
妈祖信仰即来源于疍家人。因此有观点认为妈祖林默,本身就是出自疍家人。
一直到清王朝雍正年间,在雍正新政的改革下,疍家人才被允许十分有限的,在沿海附近的一众河口登陆定居。但长期以来对他们的歧视早已深入人心。因此他们依旧不被允许读书识字,陆地上的人也避免和他们通婚。
因此实际上愿意登陆定居的疍家人数量十分稀少。在此前的数百年间,本地的土著人,和外迁来的客家人,对他们十分仇视。彼此之间常有摩擦和械斗。而弱势一方的疍家人,对这两个族群的强势,往往只能采取避让和退却的自保之策。
一直到49年之后,对于疍家人的歧视才彻底宣告了结束。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维持船居,或者到陆地上定居。
2:分子人类学下的疍家人
为了厘清疍家人的族群起源和发展,2020年的时候,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,在福建采集了87个疍家人的基因样本,同时也采集了25个世代陆居汉族人的基因样本。
这份基础数据显示,疍家人的父系血统类型以O—F175类型下的三大支系为主。和现在中国人的主体父系血统类型是一致的。O1a—M119和O1b—M268类型占据了检测样本的51%。这两个大的父系血统,属于南方汉族的主体父系血统类型。
因此可证,疍家人绝对不是什么独立发展延续的族群,和中国东南沿海陆地定居族群,享有共同的父系血统类型。
21年的时候,复旦大学再次对疍家人进行基因数据的样本,深入的研究了他们的父系血统和常染色体基因。
在父系血统上,疍家人以O1a—F492,O1b—CTS651,O1b—page59,O2—F930,O2—Z25853等几个类型为主。
O1a—F492类型属于越国公族的父系血统,这一类型在疍家人中大量出现,证实了在汉王朝灭亡闽越国之后,的确有较多的东南沿海闽越人逃避海上,转化为了渔猎族群。
O1b—CTS651类型,是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建到广西的沿海族群,和疍家人的分布十分的吻合。O1b—page59类型,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分布,但核心分布区域在山东地区,属于北方支系。
O2—F930类型的核心分布分布从安徽衔接浙江,延伸到广东。后代存在集中于皖南的汪氏家族。O2—Z25853类型的分布,则在福建台湾以及广东地区最为稠密。
这几个父系血统在疍家人中的高比例,表明疍家人的主体族群还是来自于,东南沿海一带的早期定居者。融合了部分来自北方的外迁群体。在南方族群逐步被汉化的过程之中,疍家人也彻底融入进了汉族。
至于畲族的父系血统类型,同样以O—F175类型为主,O2—M122类型占据了畲族人口的大约59%。和中国人的主体父系血统类型并无二致。但疍家人和畲族在父系血统上,并不存在特别相近和紧密的关系。
在母系血统上,疍家人有6个主要类型,分别是:包括M7b,M7c,F1a,FxF1a,D4,M9a1a1。
其中的M7b,M7c两个母系血统类型,在中国的分布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状态。两者合计占到了疍家人母系血统的大约30%。疍家人的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,都表明他们的主体族群,来源于中国南方沿海的群体。
3:其他
尽管疍家人的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,和陆地生活的中国南方人,不存在显著的差别。但他们也保持了自己的一些独特特征。
在姓氏方面,福建的疍家人以翁、欧、池、浦、江、海六个姓氏为主。广东的疍家人则以麦、濮、吴、苏、何五个姓氏为主。顾姓和曾姓在疍家人中也有较多的比例。
从姓氏上可以看出来,不同地区的疍家人,在族群起源上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。这也表明疍家人群体是东南沿海和南方沿海地区,不同的渔猎族群逐步融合而来的。
在健康遗传层面,因为长期的船居生活。让疍家人患有地中海贫血,肺部肿瘤的发病率较高。
近现代以来,疍家人族群之中,也涌现出来了一批据有很大影响力的人。例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先生,作家洪永争,著名影星周润发,香港爱国人士霍英东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