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,北京琴书和关学曾都是比较陌生的字眼,那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,什么是“北京琴书”?
△北京琴书继承人王树才
其实北京琴书并不是发源于北京的。
就像京剧一开始也并不是北京的传统戏剧剧种,而是四大徽班进京之后与当地方言、地方戏糅合后而成为京剧一样,北京琴书源于清末河北廊坊的五音大鼓,是一种以三弦、四胡、扬琴等乐器伴奏,一人站唱,左手敲击铁片、右手敲击扁鼓的传统民间曲艺,有诗云:
五音齐奏带笺簧,大鼓说书最擅场。
野调无腔偏入妙,皆因子弟异寻常。
五音齐奏带笺簧,大鼓说书最擅场。
野调无腔偏入妙,皆因子弟异寻常。
19世纪末20世纪初,五音大鼓在京郊流行开来,并由鼓曲艺人翟青山改良为单琴大鼓。
△关学曾表演北京琴书
到了20世纪40年代,关学曾和琴师吴长宝合作,改用北京语音演唱,伴奏乐器定为扬琴和四胡,唱腔则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和技巧,把单琴大鼓改革发展为了现在的北京琴书,并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南方的小伙伴们如果没有概念,不妨回忆一下儿时听过的评弹。
琴书,可不就是北方的评弹吗?
△苏州评弹
2
关学曾是谁?
和北京琴书紧密相连的名字就是关学曾。
他是北京琴书的创始人,是北京“德艺双馨楷模”,是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。
△关学曾
关老先生出生于清末一个没落的满族家庭,十三岁学艺,十四岁就登台演出,赶庙会、站地摊儿、上电台,什么活动都不放过,北京城的天桥、隆福寺、鼓楼市场等地也都有他奔波表演的足迹。
“说似唱,唱似说”是关学曾独特的演唱风格,勤奋的演出和出色的天赋技巧,让他在二十多岁时就拥有了一大批“死忠粉”,还收到了粉丝送来的牌匾,上书“琴书泰斗”。
这样的号召力,放到现在,怕也是不输鹿晗吧?
△年轻时的关学曾
关老的成就不止在于他的高人气,更在于他的敬业,和对艺术的一丝不苟。
有人统计过,关老从艺六十多年来,演唱过1000多个段子,其中220多段是他自己编写的,演出近2万场。
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:
走到哪儿,写到哪儿,唱到哪儿。
不论演出条件好坏,他都从不挑剔,打鼓就唱,战场、工地、田野,到处都有他爽朗质朴的歌声。
△工作中的关老
退休后,关老对艺术也不曾懈怠。
中国唱片深圳公司在选编出版《关学曾先生北京琴书珍藏版》CD时,有一段唱段的其中一句唱词录音质量较差,关老听审后,提出要将这一句唱词重新制音。
第二天工作人员到关老家录音,乐器按原录音定弦,起弦时关老击鼓, 发现鼓声过高,便让弟子王树才拿来凉水往鼓皮上喷,然后擦干再打,使鼓声与原录音取得一致。关老这才神定气足,保持原录音的调门,将这一句词反复唱了三次。
这时候的关老,已是八旬的高龄。
3
关老的艺术
晚年的关老最为人熟知的作品,是张艺谋的电影《有话好好说》中的同名插曲。
或许电影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句“安红,我想你”,但这段独特的,接地气的琴书,却是很多北京人心中最亲切的记忆。
我从小在北京
土生土长
没招过谁
没惹过谁
总想要点强
省吃俭用好不容易
我买了一个电脑
爱如珍宝小心翼翼
在书包里装
我从小在北京
土生土长
没招过谁
没惹过谁
总想要点强
省吃俭用好不容易
我买了一个电脑
爱如珍宝小心翼翼
在书包里装
再看看这唱词,关老不仅是北京琴书界的泰斗,更是上世纪末隐藏的freestyle大师啊!
怪不得相声演员李金斗说:“关老是曲艺界最与时俱进的人。”
他不仅会freestyle,还划时代地提出了“5分钟艺术”的概念,加强了对琴书中小段的研究,他创作的不少小段都为观众津津乐道,作品《长寿村》还曾入选中学课本。
小段、5分钟艺术……这不就是现在的短视频吗?
关老退休后常跟人说:“我退下来了,也不能闲下来呀,艺术得有新的想法。”他整理琴书段子,下乡、下基层、进校园,为农民工义务演出,向学生宣传传统曲艺。
老舍茶馆刚开张时,他积极地张罗着曲艺界的老朋友们去演出,他说:
“我们在这儿唱,在这儿演,那就是让民族文化占领舞台,为弘扬民族文化作了点实事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”
我觉得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